屏東‧國境之南的逆襲
潘孟安 × 游智維
二○一九年,屏東縣一連主辦兩場全國性的大活動:台灣燈會、台灣設計展,分別創下參觀 人潮超過一千一百八十幾萬人次和四百萬人次的佳績,「#我屏東我驕傲」成為最夯的 hashtag。
屏東從一個資源稀少、台灣最尾端、長期不受關注的農業縣,翻轉成為話題熱度最高的縣 市。讓地方動起來,不是一蹴可幾,是從政府到民間,願意花時間蹲點耕耘的成果。
____________________
潘:
先撇開職務,從我的成長過程來說,我在偏鄉長大,我們小時候下了課去挖番薯、 抓魚蝦、放牛,都會的孩子沒辦法想像,這是我們的獨特性,但是當我們到都會去,可能會迷惘,沒辦法適應。
整個城市的發展也是這樣,為什麼是屏東?
那好像是被壓抑的成長過程,想要展現理想抱負、踏實逐夢,必須經過很多淬煉考驗。從個人到城市擘畫者,我從當民代開始,就在解決很多城鄉落差或者民眾遭受不公平的狀況,這是一種油 然而生的工作期許,因為自己的成長過程就是這樣。
生活就是點點滴滴,接觸的人、事、物、景都是故事,但「#在地性」在哪裡? 我認為這個比較重要。「地方創生」概念來自日本,但是日本的故事性跟我們不一樣啊!
咖啡是外來文化,巧克力也是外來文化,為什麼我在打屏東地方品牌的時候敢推這個? 我認為 我們從無到有,既創造在地性,也和世界接軌。 屏東的巧克力連續三年拿到世界金牌,我們在培植的過程中有很多故事,從檳榔園休耕 轉種,變成新的黑金。不是說美洲有、歐洲有、亞洲其他國家有就是複製,各地的特色 在哪裡才是重要關鍵。
游:
鄉下創業的題目,我們不希望限定在「青年返鄉」,或者設定在某一個特定的小族群上,縣長用屏東自己的價值去彰顯,我們看到 #台灣燈會 也好、#台灣設計展 也好,都是用屏東的故事和精神去做,那也是一種創業精神。
很多台灣在地的傳統產業,有滿手資源,也有現金,但要相信地方也可以做新的東西、 創造更大的價值,才有辦法改變台灣目前的狀況。
重點是我們要知道地方有價值,要覺 得地方是你的「資本」,就算開一間麵店,例如屏東的 #美菊麵店 就是很好的例子──一 般印象都是屏東是鄉下,那麼在鄉下為什麼不能開很有個性的麵攤、還大方的用阿嬤的名字?
事實證明這件事也可以做得很好。
潘:
屏東立縣將近七十年,一直扮演著「媳婦」的角色、供應台灣的糧倉,重大建設沒有來,於是一般印象就認定你好像一輩子只能務農、就是邊陲地帶,在國家總預算裡面只分配到大概四•四%。這個是我們在地理位置上,包括國家政策使然,但我認為屏東人不能因此服輸。
整個台灣就像一隻在海中的鯨魚,我認為屏東可以當 #台灣的推進器,就有如鯨魚的尾巴。
所以我們在這幾年做整備,並不是突然爆發,因為我知道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。這個突圍的過程,要盤點我們的優勢在哪裡、劣勢在哪裡?要怎麼藏拙、怎麼發展屏東的優勢?
游:
我想過在屏東有一個生意可以做,就是 #曬棉被。因為屏東太陽很大,沒有很多高樓大廈的烏煙瘴氣,有很多空曠的地方,很多三合院。
我小時候棉被曬過再拿回去睡的時候,就會知道那個是太陽曬過的味道,不是烘衣機。但是住在台北的人,受限於居住空間,棉被可能從來沒有好好曬過太陽,所以我把屏東的太陽給你。
這是我們當時在想社區營造的做法,社區很多阿嬤,大家做伙來洗被,甚至可以架攝影機,你要看你的棉被 在哪裡都沒問題,或者用空拍機整排棉被拍下來,畫面一定很震撼,最好旁邊還種一排桂花.........
更多內容,請看 #鄉下創業學